经历数十年的发展,我国已经建立了包括遥感卫星、气象卫星、通信卫星和导航卫星等在内的比较完善的应用卫星体系,并进行了一系列的商业航天发射,航天事业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这些都与我国运载火箭技术的发展密不可分。
而随着多项航天工程对新型运载火箭各方面提出迫切需求,我国运载火箭从最早只有数百千克近地轨道运载能力的长征1号火箭到新一代运载火箭,已大大提升了运载能力,可以将不同种类卫星、飞船和探测器发射到低中高不同轨道和深空。同时也改变了老式火箭发动机成本高、污染大等局面。
今年下半年,我国航空领域开始进入卫星密集发射期。从8月27日到10月7日,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的长征系列火箭共完成7次发射任务,总计发射32颗卫星,每一颗卫星都被成功送往预定轨道。
一. 1颗遥感二十七号卫星 8月27日10时31分,长征四号丙运载火箭从太原卫星发射中心成功发射遥感二十七号卫星,这是长征系列运载火箭的第207次飞行。去年12月27日,我国用长征四号乙运载火箭将遥感卫星二十六号送入太空。
二. 1颗通信技术试验卫星 9月12日23时42分,长征三号乙运载火箭将通信技术试验卫星一号从西昌卫星发射中心送入太空。这是我国通信技术试验系列卫星的首颗星,主要用于开展Ka频段宽带通信技术试验。
三. 1颗高分九号卫星 与通信技术试验卫星一号发射仅相隔一天,9月14日中午12时42分,我国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用长征二号丁运载火箭,成功将高分九号光学遥感卫星送入太空。该卫星也由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所属空间技术研究院负责研制。
四. 20颗微小卫星 9月20日7时01分,由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研制的我国新一代运载火箭——长征六号完成首秀,成功搭载20颗微小卫星顺进入预定轨道。此次发射除了开创了我国一箭多星发射的新纪录,其首次采用的高压补燃循环液氧煤油发动机也将助推我国运载火箭应用进入新的发展阶段。
长征六号运载火箭是由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上海航天技术研究院(第八研究院)研制的新一代小型低温液体运载火箭,主要用于发射太阳同步轨道卫星,于2009年正式批复立项。火箭全长29.932米,起飞质量约102吨,火箭一级采用了一台120吨液氧煤油发动机,将极大提升中国进入太空的能力。
据火箭副总设计师周遇仁介绍,这20颗卫星高矮胖瘦各不相同。要妥妥地放下它们,对火箭有效空间的运用是一个考验。因此这20颗卫星被分成了3层,像金字塔般地分别排列。火箭会分4次释放它们,每次释放只间隔几十秒时间。
五. 4颗微小卫星 9月25日9时41分,我国新一代运载火箭中唯一一型固体火箭——长征十一号固体运载火箭,从酒泉卫星发射中心成功将4颗微小卫星送入太空。包括上海航天技术研究院研制的浦江一号和中科院上海微小卫星工程中心研制的3颗上科大二号(STU-2)立方体试验卫星。
长征十一号是由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所属中国运载火箭技术研究院研制的新型四级全固体运载火箭,主要用于快速机动发射应急卫星。火箭全长20.8米,重58吨,起飞推力120吨。与使用液体推进剂的运载火箭相比,长征十一号的发射准备时间由“月”缩短为“小时”,发射只需要24小时准备时间,大大提升我国快速进入空间的能力。
六. 1颗新一代北斗导航卫星 “十一”假期前一天,9月30日7时13分,我国在西昌卫星发射中心用长征三号乙运载火箭成功将一颗新一代北斗导航卫星发射升空。该卫星是我国第4颗新一代北斗导航卫星,同时也是我国发射的第20颗北斗导航卫星。
此次发射是长征三号乙运载火箭首次向地球倾斜同步轨道投送卫星,同时也是长征系列运载火箭的第212次飞行。中国卫星导航系统管理办公室主任冉承其在今年5月第六届中国卫星导航学术年会上曾表示,今年还将发射3至4颗新一代北斗导航卫星,此外,新一代北斗导航卫星实现全球组网后,北斗系统服务性能将在现有基础上实现较大提升,系统服务区域由亚太区域扩展至全球,定位精度进一步提高,卫星寿命延长到10至12年,卫星空间环境防护、抗干扰能力进一步提高,具备星间链路功能和自主运行能力。
七. 4颗吉林一号卫星 10月7日12时13分,长征二号丁火箭以一箭四星的方式从酒泉卫星发射中心将我国首个商用遥感卫星星座“吉林一号”送入轨道。同时,这也是我国第一颗自主研发的星载一体化卫星,创造性地将载荷与平台融为一体。
发射第二天,
吉林一号卫星成功获取首幅0.72米高分辨率光学影像图,发回了包括长安街、“鸟巢”、水立方等附近区域的图像,拍摄时间是10月8日早6点,当晚数据即传回地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