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上的北斗和地上的高铁,被誉为新时代中国速度和中国标准的国家名片。高铁速度的背后,也离不开北斗精度的护航。在2013年1月,原清华大学地球空间信息研究所所长过静珺教授和她的团队参与了中国铁路总公司《卫星定位和激光组合技术在高速铁路轨道检测和监测中的应用》科研攻关项目,2016年8月,该项目通过了铁总科技部的验收,迈出了北斗+高铁历史性的一步。
高铁轨道的不平顺,轻则影响乘坐舒适性,重则会造成列车降速,甚至会有列车脱轨的重大安全隐患。过静珺教授和她的团队自主研发的轨检小车融合了轨道工程沉降变形监测和轨道几何状态静态检测于一体。该技术基于北斗兼容GNSS卫星定位和惯导技术组合的监测及检测技术系统,在费用节约一半的情况下,效率较原有技术提升一个数量级,将大大提升我国高铁运营养护保障能力。
“什么是北斗精度?我们的要求是快速静态定位精度必须达到毫米级。”过静珺教授说“高铁要发展,轨检技术也必须跟上这个步伐。我们原来的检测技术是德国进口的,耗时耗力。我就想我能不能用北斗技术帮上忙。”
目前,通过算法优化,他们研发的新技术对特征点的静态测量已经可以达到2分钟3毫米。随着这个技术的大规模应用,实现高铁轨道绝对坐标2分钟快速、毫米级定位,确保高铁运行安全可靠,每年可为国家节省数亿元人民币。
2020年,全国铁路运营里程将达到15万公里,其中高速铁路3万公里,建成“四纵四横”高速铁路主骨架构网,到2025年,铁路网规模将达到17.5万公里左右,其中高速铁路3.8万公里,基本实现“八纵八横”主通道为骨架、区域连接线衔接、城际铁路补充的高铁路网。同时,随着“走出去”战略,未来10-20年,中国将在世界各地建成不少于2万公里的高速铁路。为了保持世界领先,高铁的发展还必须加大基础和应用技术创新成果运用,通过北斗等新一代信息技术与高速铁路技术的集成融合,实现高铁智能建造、智能装备、智能运营技术水平全面提升,使铁路运营更加安全高效、更加绿色环保、更加便捷舒适,推动中国高铁综合技术创新领跑世界。
文章来源:中国卫星导航系统